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23  

调研主题: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调研小组:第一组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延安

组长: 张秋圆

组员:马原泽、押广林、刘倩、田悦雯、赵国旗、权威、赵诗华、夏雨如、范玉华、陈婧仪、凌婷婷、冯奕涵、袁延林

一、摘要

荒漠化是指本来适宜生长植被的土地逐渐变为荒漠或沙漠的过程。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干旱和土地贫瘠等,而人为因素则主要源自过度人类活动,例如过度扰动土地、大规模的砍伐植被、过度放牧等。

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以干旱为主,降水不足,蒸发量大,使得地表土壤水分严重不足,致使植被难以生长,进而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崩塌。土地贫瘠也是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脆弱,容易遭受水土流失,使得植被难以恢复和生长。

过度人类活动是造成黄土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砍伐植被和过度的扰动土地,严重削弱了植被保护层的功能。同时,放牧也是导致草地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牲畜过度放牧,破坏了植被的更新和土壤的保持,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调查学校在该领域的贡献,并探讨其工作对于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表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学校致力于从科研、人才培养和科技推广等方面推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发展。

学校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探索了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在土壤保持、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学校还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了一大批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学校毕业后,积极参与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学校还注重科技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了一批科技支撑。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科技交流活动,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经验共享和技术交流,推动了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关键词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治理,乡村振兴,黄土高原数字乡村建设,黄帝陵森林文化,乾坤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特色林果业

三、前言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荒漠化问题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高等学府,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西农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土壤、水资源、植被等方面的研究,西农的科学家们揭示了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们还研发了一系列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为黄土高原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次,西农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所农业类的高校,西农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治理能力。学校设立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提升了治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外,西农还积极参与了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的实践工作。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治理项目。他们通过实地调研、示范工程等方式,推广了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帮助当地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实践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对于其他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黄土高原的荒漠化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西农需要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工作合力。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西农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工作,西农为黄土高原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人才支撑和实践经验。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合作,以更好地应对黄土高原荒漠化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相关文献(选择性撰写)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荒漠化地区之一。长期的过度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参与了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研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土地保护与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开展土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方案,以调整农田结构、减少农业用地的占用、保护草地和森林资源等措施来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2. 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为了恢复和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开展植被恢复与建设研究。他们通过引入抗旱耐寒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加强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 水土保持与防沙治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水土保持与防沙治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和实施,如梯田建设、沟壑治理和草皮覆盖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风险,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持,也为黄土高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各个专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推动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五、基本情况

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然而,长期以来,黄河也以其频繁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问题而闻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三北防护林项目的框架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此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北防护林项目旨在通过植树造林,修复草原,抑制沙漠化,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黄河流域,是这一项目的关键合作伙伴之一。该校在黄河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三北防护林项目中一所重要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学校设有丰富的农林科技课程和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机会。学校的专家和教授积极参与了黄河治理的研究,为政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实践经验。

其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三北防护林项目中的树木培育和种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树木的种植是治理黄河流域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减轻洪涝灾害,提高生态环境。学校的研究人员在树木培育和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培育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并将它们种植在需要改善的区域。这项工作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机会,还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积极参与了三北防护林项目中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学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大众介绍黄河治理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大众对黄河治理工作的支持。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自己有责任积极参与黄河治理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我相信,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共同推动黄河治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保护和传承贡献我们的力量。

总之,黄河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参与的重要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河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树木种植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这一工作,为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保护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六、存在的问题(数据分析、图表等)

(一)治理模式单一性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我们在治理过程中对荒漠化的特点仍缺乏全面认识。对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复杂性、严重性以及防治的艰巨性重视程度不够,在政策、投资、技术等方面缺少特殊优惠。

目前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工程,多是针对一个目标而设计的,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只是种树;“天然林保护工程”只是对天然林采取保护措施;水利工程只注意打井;治沙工程就是治沙;要保护草原,就是实行禁牧、退耕。但是每一种环境问题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也应考虑相互联系的诸因素,并逐一设计出解决的办法。以往这种单一性的治理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如片面强调沙化地区水利建设,引起超量采伐地下水,而高蒸发量和缺乏有效的降水补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威胁西到地面植物的生存。再如,树种选择单一,片面强调“杨家将”,蓄积量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85%以上。林木成材后市场价格大打折扣。最后,成片的纯林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北方“杨树天牛”(害虫)成为杨树克星,极难治愈。

因此这一问题的主要诱因就在于缺乏治理的层次性、时序性。环境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单一性的治理往往难以解决问题根源,并可能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治理工程需要考虑相互联系的诸因素,并逐一设计出解决的办法。

层次性包括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避免片面性的做法。时序性则强调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在治理环境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更多综合性的措施和政策亟待出台。

(二)治理手段平面化

荒漠化的主要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因此荒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荒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

从荒漠化的治理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荒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认识出发。目前据数据可知,治理过程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措施、轻效果的现象,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即治理手段过于平面化。由于行政管理系统对荒漠化治理管理的责利关系、统计体系、监测体系、法制体系不确当、不健全,治理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措施轻效果现象,致使有限的治理投资不能实现相应的治理效果,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并且从社会学角度考虑,造成此问题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水平的低下。在荒漠化地区存在着中国最贫困的社区和人口,如果不从解决贫困问题入手去解决环境问题,治理就失去了基础,归根到底,治理行动要靠本地群众实施,治理的直接受益着也是本地群众。政府主导型工程弱化了农户家庭的主导地位。有力的行政手段只是工程成功的一半因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保持工程成果。人口增长、贫困问题、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等与荒漠化问题密切相关。

荒漠化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多方合作。首先,地理学在荒漠化问题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学家通过对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研究,揭示了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和扩散规律,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植被恢复、土壤保护和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的问题,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同时,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应用,有助于分析人口增长、贫困问题以及政策对荒漠化问题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提供参考。传统的荒漠化治理方法往往局限于表面性措施,如种植树木和草地。这种平面化的治理方法忽视了人口问题对荒漠化的影响。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精细化的治理工作。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效防止和减缓荒漠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综上所述,该问题主要是忽视了人口压力的角度并且对群众参与的运用程度不足导致的。

七、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黄河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针对黄河流域治理模式单一化问题,应当建立并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退耕还草还林为主的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全方位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退耕还草还林为主的制度体系,就是要从生态要素的系统性出发,协调水、林、田、湖、草、沙配置,统筹协调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资源,努力构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在治理黄河沙漠化过程中,应统筹考虑气候条件、生态系统各要素、生态稳定程度、生态退化程度、各要素生态功能等基本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和各生态要素保护修复需求,设定和谐统一的生态修复目标,优化配置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模式。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各取所长,统筹水利、草业、林木、生物等多元治理措施,推出协调有序、全面立体且富有西农特色的黄河荒漠化治理方案。

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全方位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就是要从生态监管的系统性出发,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为目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全过程、立体化的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针对农田保护、林草地修复、水蚀风蚀区治理、滩区治理,加快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估-监督-管理系列标准和政策,并将其贯穿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具体落地实施过程、后期管理维护全阶段。可以组建西农黄河荒漠化治理监督管理委员会,灵活高效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新型地理信息监测技术,结合专家考察团实地考察调研,根据流域生态保护及修复情况、居民绿色生活、自然及人居环境质量、林草田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情况,对西农黄河荒漠化治理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并进行公示,比较地总结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借鉴经验。

此外,为进一步解决黄河荒漠化治理层次性、时序性问题,还可以加强与流域各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增设黄河荒漠化治理基点,统筹考虑黄河不同流域地理环境差异性,连点成线进行上中下游系统协同治理。

(二)对抗荒漠化,特别是在关键的生态脆弱地区,确实不能仅仅通过植树造林或种植草来实现。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单纯的造林活动可能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的出现,如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位下降等。而真正的荒漠化治理,其实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持续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从生态、经济到社会都要考虑。所以认识荒漠化的深层次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荒漠化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过度放牧、非法伐木、不当的农业耕作方法等都是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对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限制和管理。

首先,通过优化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会使土地资源的利用事半功倍,过重的人口压力往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这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人口流动等方式,减少对脆弱地区的压力。其次,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迫在眉睫,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增强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为荒漠化地区带来恢复的可能。而且创新治理技术和手段,除了传统的造林、种草等方法,还可以通过生态工程、人工湿地、土壤调节等技术手段来对抗荒漠化也是有效的方法,在已有水保所的基础上,西农应该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恢复方法和技术。开展荒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如土壤微生物、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方向,还有相关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植被状况,开发适应当地环境的抗旱、耐盐碱的树种和植被恢复技术寻找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对内我们要加强地方社区的参与并强化监测和评估,地方社区的居民对于当地的环境最为熟悉,他们的参与可以增加治理活动的成功率。通过教育和培训,让他们了解荒漠化的危害,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持续监测荒漠化的进程,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同时,对已经进行的治理活动进行效果评估,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对外我们要提高资金投入和吸引社会资本治理荒漠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资金外,还应该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方合作的局面。加强草地管理,限制过度放牧,实行定额放牧和轮牧制,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总之,荒漠化的治理需要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方法,从源头到结果,从技术到资金,都需要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治理效果。

八、总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土高原荒漠化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的解决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针对黄土高原荒漠化问题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集中于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单一,手段平面,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和保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问题研究,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推广,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许多新思路,贡献突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致力于探寻更综合、更系统的解决策略,研究人员们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等多方面考虑,应用生态工程、科技工程等多个途径进行黄河流域生态的有效治理。从监测到评估、从基层到高层、从理论到实践,从失败到成功,西农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服输、敢尝试、有本领、敢担当的品质,这也激励了越来越多人投入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过程当中。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她值得我们的尊重和保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农人会一直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当投入到黄土高原生态流域保护当中去,让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好。

九、致谢

本次“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示范课教学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首先要感谢林学院张胜副教授带领同学们了解黄帝陵古树生长状态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的宝贵指导。

其次,要感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站的工作人员,和资源环境学院张青峰教授团队的细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实践活动期间,校长吴普特在延安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参加本期“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师生们作了《从综合治理到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及副校长陈玉林讲授了“基因编辑与种业安全”的专题课程使师生们的研究学习内容更加细致、全面。

本次调研还要感谢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刘震为师生们展示乡村振兴的科技成果,以及王国梁研究员团队在黄河治沙方面提供的实践指导。

此外,还要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邓谨教授、美高美mgm会员登录杨乙丹教授、经济管理学院石宝峰教授为师生们讲授黄河领域社会和乡村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措施。

在活动的尾声,感谢园艺学院马锋旺教授为师生们展示洛川苹果研究成果,拓展了师生们的实践经验。

最后,感谢全程陪同同学们完成活动的张逢军老师和王娜老师,感谢来自林学院、资环学院、水保所、经管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正因各位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这次黄河水土调研的行动才能无比顺利,在此,向所有活动参与者致以深深的谢意与祝福!

十、参考文献

[1]李小芳,王治国,张超等.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梯田高质量发展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2(04):16-19+99.

[2]马金龙,许欢欢,王兵等.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01):45-49.DOI:10.13870/j.cnki.stbcxb.2022.01.007.

[3]史君怡,王国梁,刘国彬.退耕还林(草)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2):81-86.DOI:10.13869/j.cnki.rswc.2018.02.011.

[4]赵艳茹.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01):192-193.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10.

[5]王明玉,王百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年径流和产沙的影响——以平凉纸坊沟为例[J].林业科学,2016,52(08):10-20.

[6]史源.耕作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6,35(04):174-177.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6.04.067.

[7]易彩琼,王胜,樊军.黄土高原坡地退耕恢复草地的土壤水分动态[J].草地学报,2015,23(06):1182-1189.

[8]易扬,信忠保,覃云斌等.生态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农林复合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19):6277-6286.

[9]党维勤.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循环利用及模式分析[J].中国水利,2011(1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