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黄河入海,才聚何方

作者:法学2203冯奕涵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23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而人才短缺问题的亟需性日益凸显出人才问题对黄河问题解决的重要程度。怎样引入更多的人才、怎样引入更好的人才、怎样正确发挥人才的作用,事关黄河问题解决的关键。

黄河存在的生态问题星罗棋布。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目前正在积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等措施,以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的方法,防止水患。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目前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并且黄河全流域都存在污染现象,可以加大监管力度,使沿岸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但纵观黄河流域最严重、最迫切的问题还是水土流失。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9省区451个县级行政区,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规划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地资源,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加剧了群众贫困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这一区域宏观尺度的水土流失现状是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发现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主要呈现如下5个特点。

其一,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较大。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3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3.97%,高于全国平均值(28.15%)。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3.4万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69%,水土流失比例(36.57%)又高于规划区平均水平(33.97%),仍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规划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生态环境脆弱、流域生态屏障功能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其二,水土流失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规划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黄河中游多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这些区域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7.29%,而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54.47%。尤其黄河中游多沙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积抬高的根源。目前,规划区内的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仍分别有4.27万和99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亟待治理,是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其三,土壤侵蚀类型多样。规划区内土壤侵蚀类型涵盖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多种侵蚀类型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其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中游多沙区和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土壤及气候等条件,是规划区内水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并存。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该区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是规划区风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水蚀风蚀交错分布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规划区内冻融侵蚀类型面积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青海省东部。

其四,高侵蚀强度区面积较大。规划区强烈及以上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为6.4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26%,其中水力侵蚀强烈及以上等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14.10%,高于全国同类平均值(11.16%)。黄河流域高侵蚀强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其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面积占其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13%,占规划区同类面积的51.07%,规划区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面积占比依然较大。

其五,沙地、旱地(坡度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规划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7.72%、20.59%和17.87%。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分别为旱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和沙地。其中,6°以上的旱地面积为3.45万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级耕地总面积的21.89%;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为2.61万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级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90%,占6°以上旱地面积的75.73%,属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地类。因此,6°以上旱地为重点关注类型。

水土流失依然是规划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规划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应以提高水土保持率、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建设“幸福河”为目标,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并精细配置各类治理措施,推动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绿色发展。

故而水土流失的解决亟需人才的支持。如何在河源区和河口三角洲区应实施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质量;怎样在黄土高原以北的风沙干旱草原及沙漠区,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施以人工干预,防止沙漠化的继续扩张;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如何科学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旱作梯田、固沟保塬等防治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在下游及黄河三角洲地区怎样积极实施因滩施策,推进黄河口三角洲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都是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

近年,我国始终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倾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人才引育创新初显成效。

未来人才引进、培养还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共同推进。

(一)继续持续不断地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人才新政”,配套出台实施细则,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重点从人才集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保障、优化人才生态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更加精准聚焦政策、更加完善措施配套、更加突出服务优势。

(二)聚集高端人才。通过优化政策、提升服务,集聚中科院、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团队,增加与院士洽谈对接机遇,以高端人才引领“四链融合”。

(三)集中汇聚青年人才。组织开展“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知名高校师生行”“对话长江三角洲知名高校”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政策、推介岗位、招才引智,汇聚八方人才就业创业。

(四)提高支持保障力度。大幅度增加人才工作财政投入,提升补助标准,拓展补贴范围,为专科生和取得预备技师、高级工证书的技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

(五)促进人才服务更便捷高效。开发“人才服务在线”系统,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缩短补贴发放时间,实现了“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推广电子微信平台,开展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推进经济圈人才服务政策互通互认,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六)促使人才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争取举办黄河三角洲人才工作推介会、黄河流域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人才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进一步释放城市发展活力。

此外,还可以积极联系海外人才汇聚黄河。海聚黄河,海外引才。健全完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扶持政策,组织海外留学人才引进推介会,举办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面向海外知名高校和重点留学人员组织,开展人才引进“云宣讲”活动,宣讲人才引进政策,邀请重点企业对接人才项目需求,推荐优质就业岗位,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优质海外人才项目,到黄河流域创业就业、落地发展。

学校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要积极推进校企共育、联合培养。围绕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互利双赢。支持各类用人单位与高校联合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了解黄河、留在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近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保护黄河、保护母亲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围绕流域开展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活动,需要在组织实施中积极主动,多方协调,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方案,为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的良好的基础。沿黄九省(区)各级团组织也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照料组织、密切协作、突出特色,开展好各项活动,形成强大的声势,取得扎实的成效,真正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同志们,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积极投身保护黄河、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为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